省发改委到清远调研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情况,清远市建议制定扶持政策要注重基础条件的改善
找到精准发展路径 发展符合自身条件产业
清远北部四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全市的44.43%,GDP仅占全市21.7%。保护生态的同时如何发展当地经济?2017年10月16日,省发改委副主任吴道闻一行到清远调研清远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情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新全提出,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基础条件的改善,比如加大投入把工业园区建设好,努力为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引入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
现状
民族工业园今年一季度 实现总产值11.82亿元
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连州、连山、连南、阳山等四县(市)被划定为生态发展区域。2016年9月上述连阳四县(市)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据显示,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涉及人口132.24万人、面积8457平方公里,GDP30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2.60%、44.43%和21.7%。
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北部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数据显示,民族工业园作为北部地区唯一的工业园区,入园项目88个,总投资金额99.46亿元,其中已建成投(试)产66个项目(投资额达63.47亿元),在建项目22个。201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利税2.2亿元。2017年一季度该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47.6%,税收7748.25万元,同比增长28.62%。
由于受到区位、交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民族工业园在招商引资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受到物流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很多创税能力强、污染力度小的企业都对落户该工业园持观望态度。
困难
产业发展受限、基础设施 建设不足,招商引资难
市发改局负责人介绍,生态资源是生态地区人民的生存依赖和发展基础,在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生态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却给生态地区进一步开发和发展本地资源带来重大影响。如连阳地区发展资源加工型的工业企业,就面临着“资源大部分储存在禁止开发区内不能开发和生产”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生态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严格控制,发展空间大幅压缩,转型发展仍然困难重重。该负责人还指出,由于区位、交通优势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不足,企业缺乏意愿到生态功能区投资落户。对于生态功能区来说,工业基础本身就孱弱,更需要省财政资金的补助,一方面产业共建奖补主要是工业项目,而生态功能区引进工业项目受到严格限制,选择空间小;另一方面生态功能区项目落地难,项目层次低,规模小,以项目规模为标准进行奖补,对于生态功能区来说门槛过高,难以有符合标准的项目进行申报。
建议
制定扶持政策要注重 北部地区基础条件的改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远北部地区应该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包括特色农业、绿色能源、旅游业等。”李新全指出,但目前北部地区特色农业存在规模零散,处于小农经济阶段等特点,要通过引进大企业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风电、水电、广电等能源生产产业则应该在做好环境评估的前提下,依托当地资源进行开发;旅游业则存在可进入性不强的问题,应该通过基础设施改善,让好山好水吸引更多人来享受,从而增加当地收入。
李新全建议,省有关部门在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关优惠扶持政策时要转变思路、调整方向。“依靠减免税收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作用。”他说,税收减免政策一方面对于收入少、基础薄弱的北部地区而言有一定的压力,会导致地方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吸引进来的企业潜力不大、生命力不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大。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基础条件的改善,比如加大投入把工业园区建设好,努力为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引入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李新全希望省发改等部门邀请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学者进行调研,并提出专门的建议、意见,拓宽思路,找到更加精准的发展路径。另外对于环保门槛的设定,李新全提出,要针对北部山区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明确的生产标准、生态区域。
对此,吴道闻表示,目前省发改委正在制定重点生态发展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将充分收集意见、建议,把清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试点工作中,并推动扶持政策的实施。